高技术通讯
主办单位:科技部
国际刊号:1002-0470
国内刊号:11-2770/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29578 人次
 
    本刊论文
背越试跳高技术教学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本科班学生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师范大学06级学生背越试跳高学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掌握教学法适合于体育专业的技术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背越试跳高,教学,分析,本科班学生

    背越式跳高,是目前跳高技术中使用最为广泛,经实践证明最为符合人体腾跃垂直高度的跳高技术。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杆上技术的学习,始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传统教学中杆上技术学习的主要手段———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与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中的过杆技术,在动作结构上虽然相似,但在踏跳是身体的位置、起跳后身体腾起方向以及手臂的摆动等技术环节上却大相径庭。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在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中表现出很好的杆上技术,但在完整练习中,杆上“背弓”技术却不能表现出来。笔者拟就此问题对中学生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的教学进行相应分析,以此为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借鉴。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新疆师范大学2006级的6个田径授课班中随机选取了两个小班,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20人,其中,实验班采用掌握学习法进行背越式跳高技术课的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检索以及相关文本资料查阅,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认真研读,掌握大量的研究成果,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

    2.2.2 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数据使用Office 2003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知识对研究结果进行逻辑分析、讨论。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分析

    背越式跳高是通过弧线助跑踏上起跳点,依靠起跳腿积极蹬伸、摆动腿向异侧肩快速摆动来完成起跳及腾空后身体绕矢状轴转动,当身体腾起至杆上后,通过头、肩的积极下潜,通过身体的补偿运动使髋关节顶起,形成杆上“背弓”。髋关节过杆后,头迅速上抬,含胸收

    作者简介:艾尔肯。瓦依提(195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Tel: 13565834075 E-mail: aierkeng@163.com

    腹,以肩背部触及落地区,完成全部跳跃动作,从而腾跃垂直高度的一种跳高技术。弧线助跑,身体重心较直线助跑低,因此在起跳前无需做主动降重心动作,保持了助跑速度,同时也使起跳速度加快。起跳后,通过摆动腿的积极摆动,使身体转向背对横杆,在杆上的“背弓”技术,使身体重心在腾跃横杆时,离横杆最近,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起跳高度。也就是我们俗称为“弧形助跑、螺旋式起跳、拱形过杆”技术。因此,背越式跳高技术逐渐取代了俯卧式跳高技术,成为目前跳高技术的主流。而杆上技术,是身体在腾空至最高点后身体围绕横杆的横轴转动技术。作为完整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一部分,杆上技术并非孤立的,它受助跑、起跳技术环节的影响,特别是起跳环节,与杆上技术动作的完成密切相关。当身体起跳腾空后,身体既有绕矢状轴的转动(使身体转向背向横杆),又有绕横轴的转动( 使身体完成杆上的'背弓' 技术)。因此,杆上技术在整个完整技术的技术链中,既是一个在技术结构上独立的环节,又是与起跳技术环节完成情况密切联系的环节。

    3.2 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分析

    在传统的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手段是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在教学中,众多教材将其列为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的专门性练习。不可否认,该练习手段在对学生克服背向腾空后心理的恐惧感、对杆上动作的肌肉感觉以及学习过杆落地等技术环节具有较好的针对性效应。但是,如前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在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中表现出很好的杆上技术,但在完整练习中,杆上“背弓”技术却不能表现出来。笔者认为,这与这两种技术的起跳环节有着密切关系。在完整背越式跳高技术中,学生是单脚起跳的情况下完成起跳,在弧线助跑的末端,通过起跳脚的积极放脚,完成踏跳腾空;而在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中,学生是通过原地下蹲,两脚积极蹬伸完成起跳。单脚起跳与双脚起跳,在动作结构、肌肉感觉上具有着本质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在完整背越式跳高技术中,身体转为背向横杆是在起跳瞬间通过摆动腿向人体异侧肩的积极摆动来完成的;而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却没有这一环节,练习者在动作的准备阶段已转为背向横杆。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杆上技术,与完整练习相比,缺少了身体绕矢状轴旋转这一环节。而且,在手臂的摆动、腾起瞬间身体的位置等环节,与完整练习的动作结构、肌肉感觉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经过该手段训练形成的杆上技术,往往在完整技术中难以表现出来。我们知道,所谓专门性练习,是指在动作结构、或是在完成技术的发力情况与专项相近或相同的练习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所培养的只是练习者在杆上身体过杆顺序、安全落地姿势以及克服身体背向横杆腾空后的恐惧感。就完整技术而言,该手段并不具备过杆专项练习的作用。

    3.3 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改进手段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手段上,应进行相应的改进。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初学阶段,以采用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为主,旨在克服学生对背越式跳高的恐惧感;体会身体过杆的肌肉感觉并学习安全落地技术。并通过在让学生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起跳来延长起跳腾空的时间使之能够充分完成技术动作,使学生初步体验并学习背越式跳高的杆上技术。

    实验前背越式跳高成绩表1

    组别 n (人) 跳高成绩

    实验班 20 1.41±0.12

    对照班 20 1.39±0.11

    T 1. 43

    P > 0.05

    当学生初步掌握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技术后,改变杆上技术教学方法,以单脚起跳练习为主,以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手段为辅,进行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笔者将新疆师范大学2006级的6个田径授课班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人, 进行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学习的教学实验。实验前两组同学背越式跳高成绩见表1。经T 检验处理,在表1中可以看到,P大于0.05,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成绩水平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显著性差异。在对比教学过程中,对照组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实验组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采用以下手段,进行教学。

    (1) 上一步踏上踏跳板起跳过杆练习

    练习方法如下:将踏跳板放在起跳点(踏跳板高度为20厘米),横杆高度为1米。学生摆动腿在前,身体侧对横杆;起跳腿前迈踏上踏跳板起跳,同时摆动腿积极向异侧肩摆动使身体绕矢状轴旋转成背向横杆腾空过杆。起跳瞬间两臂积极协调摆动,配合起跳动作的完成。该手段练习强度较低,起跳高度为1米,但由于踏跳板高度为20厘米,实际起跳高度为0.8米。学生有充分的腾起时间完成空中动作。同时,取消助跑,减少了初学者由于助跑与起跳环节衔接技术不佳对起跳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该手段与完整技术的起跳过杆技术在动作结构环节完全相同。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够集中于起跳与杆上技术环节,而且在练习中所获得的肌肉感觉、空间感觉更为接近专项技术,所形成的过杆技术也更容易在随后的完整技术中表现出来。

    (2) 三步助跑起跳上跳箱练习

    练习方法同手段(1),区别之处在将横杆换为跳箱(跳箱横置),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将跳箱调至适宜高度。跳箱上附以海绵垫,在跳箱后落地区放置海绵垫。学生弧形助跑至起跳点起跳,以肩背处着跳箱上海绵垫,身体放松,挂膝顶髋,依惯性滑下跳箱,以肩背触及落地区。该手段动作结构已接近完整技术,将横杆换为跳箱,利用跳箱的宽度,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杆上挂膝顶髋,身体依次过杆的杆上技术感觉。在学生通过练习(1)获得了一定的身体感觉后,该手段可以强化学生对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的肌肉感觉。

    (3) 三步助跑踏上踏跳板起跳过杆练习

    在前两个手段练习的基础上,转入练习手段(3)。练习方法同手段(1),区别之处在于助跑距离延长,由上一步起跳转为三步助跑起跳;由于助跑速度加快, 进一步延长身体滞空时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完成并体会杆上技术。

    (4) 三步助跑起跳上“ 跳高床” 练习

    所谓“ 跳高床”,是在背越式跳高场地的落地区,将多张海绵垫摞起,其高度根据学生个人能力调整(在个人教学实践中,男生高度在1.20米),称之为“跳高床”。学生通过助跑起跳后以肩背部着垫,臀部处于海绵垫边缘,髋关节顶出,下肢放松垂于垫下。该练习由于落地区高度与学生跳跃高度相当,消除了初学者以肩背下落着地心理上的恐惧感;其次,身体落于“跳高床”时要求学生肩背部着垫,挂膝顶髋,可以纠正学生起跳后身体有无绕矢状轴旋转这一技术环节的难题。

    (5) 五步助跑起跳上“跳高床”练习

    练习方法同手段(4)。通过加长助跑距离使练习手段更接近于完整技术。在学生助跑方向场地上用白灰标出助跑弧线,学生根据自身助跑情况沿弧线助跑起跳,完成杆上技术。该方法在练习手段(4)的基础上虽然只是在助跑距离上增加两步距离,但由于助跑速度的加快,使杆上技术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加强。

    (6) 五步助跑起跳过杆练习

    该练习手段只是在助跑距离上没有采用全程助跑,其他环节等同于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通过之前5个辅助练习手段的反复刺激,学生对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已有了明确的感性认识及肌肉感觉。这时以完整技术对学生的起跳及杆上技术环节进一步进行巩固。

    (7) 全程助跑起跳过杆练习

    以完整技术来使学生的背越式跳高技术促进

    学生对该技术的掌握。通过以上练习手段,使学生对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得以循序渐进的掌握,在此基础上也完成了完整技术的教学任务。由于练习手段多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较好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教学进行并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后背越式跳高成绩表2

    组别 n (人) 跳高成绩

    实验班 20 1.52±0.10

    对照班 20 1.43±0.11

    T 1.26

    P < 0.05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背越式跳高成绩有了相应的变化,成绩对比见表2。经T检验处理, 在表2 中可以看到,P值小于0.05 水平,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成绩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上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通过教学手段的改变,对技术的掌握更为熟练,专项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其教学效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4 结论与建议

    在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中, 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在教学初段, 对于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的掌握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就完整技术而言, 该手段的教学效果则差强人意;背向横杆原地起跳背弓过杆练习由于是双脚起跳,与完整练习相比,缺少了身体绕矢状轴旋转这一环节。所以,经过该手段训练形成的杆上技术,往往在完整技术中难以表现出来;在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教学中,对于杆上技术教学应结合起跳技术环节进行。其教学效果在完整技术的完成中更易表现;笔者在新疆师范大学本科班学生的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通过杆上技术结合起跳技术环节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文超。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49.

  [3]吴廷禧,傅雪雁。 要重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的技术与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80(11):20 - 24.

  [4] 吴敏,陈亚中。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技术的快速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1):74-78.

  [5] 罗丽芳。掌握学习理论探析[J] .中外教育,2002. 2

  [6] Brantley Dias,Laurie,Calandra,Brendan.A Practical Design Model for Novice Teachers[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7,47(4):33-38.

  [7] Brent Hardi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Reflections on Preparation for Inclusion.PhysicalEducator,Winter2005;62,1;ProQuest Education Joumals.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高技术通讯》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高技术通讯》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